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

法律·政治

  • 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构成研究——兼论《民法典》第1232条的完善

    董宜君;胡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32条首次确立了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现行的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件包括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严重的损害后果、行为与后果间的因果关系、主观上的故意。这些构成要件各自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应当对现行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如下方面进行完善:第一,省略违法性要件,以“恶意+恶果”作为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核心要件;第二,界定“严重”的标准,将“后果”限定在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第三,扩大主观范围至重大过失,对重大过失进行谨慎解释;第四,可利用“避责可能性”理论,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制定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数额计算规则,另外,应以倍数形式或适用比例原则限定惩罚性赔偿的数额。这些改进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实现。

    2024年12期 v.40;No.263 5-1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算法就业歧视法治应对的困境与出路

    徐素萍;

    算法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就业领域的深入运用,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也产生了算法就业歧视问题。算法就业歧视是指在招聘决策中,算法系统基于某些特征或数据对特定群体进行不正当的差别对待,是就业歧视在算法领域的转化。算法就业歧视侵犯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和个人数据权利,扰乱了就业市场秩序,探讨法治应对具有必要性。在应对算法就业歧视过程中面临立法、司法和执法困境,可以从完善立法、优化司法、强化执法等方面应对算法就业歧视,在科技创新与平等权益之间实现利益的平衡。

    2024年12期 v.40;No.263 17-2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在“两创”中赓续中华文脉的逻辑理路

    李彤;崔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赓续中华文脉的必经之路,具有严密的逻辑起点、深厚的内涵体系和坚实的系统支撑。而作答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就是作答新时代“两创”事业之运行机理和中华文脉赓续之实践路径。基于逻辑前提的视角,要发挥文化主体性在“两创”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在把舵定向、充实内容、拓宽表达中夯实赓续中华文脉的前提;基于内涵体系的视角,要在“两创”中坚持“第二个结合”,在魂根相契、魂根相济、魂根相合中明确赓续中华文脉的核心;基于系统支撑的视角,要团结全党全社会为“两创”事业的发展保护文化遗产,在涵养情怀、坚守原则、协同推进、共建制度中强化赓续中华文脉的保障。正是这些运行机理和实践路径规范着“两创”思想与赓续事业的展开模式,贯穿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过程。

    2024年12期 v.40;No.263 27-3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文化

  • 《广东新语》的博物学属性

    管宗昌;

    “博物学”作为现代意义的学科虽然源自西方,但是中国本有深厚的博物传统,我们既要看到中西博物的区别,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割裂二者的关联。中国语境下,完全可以秉持“求同存异”的态度使用“博物学”的概念。《广东新语》在近十年的研究中虽然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加,但是总体来看,研究规模、范围、深度等都还很有限,尤其是在研究视角方面亟待扩展,“博物学”就是是审视《广东新语》的有效视角。以此审视,《广东新语》具有典型的博物学属性,可以作为博物学著作进行研究。以博物学为视角,将为本书研究开拓广阔的前景。

    2024年12期 v.40;No.263 34-40+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先秦两汉儒家人性论的还原与重构——论任鹏程《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之得失

    唐东辉;

    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基本问题。任鹏程的《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重新审视先秦两汉儒家哲学原始文献,力图还原先秦两汉儒家人性论的本来面目——气性论,可以说是系统研究先秦两汉儒家人性论的一部力作。该著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范式创新,从气性论的理论范式出发,对先秦两汉儒家人性论作了系统考察;二是观点创新,将气性论一以贯之,坚持理论的彻底性,对先秦两汉儒家哲学思想作出诸多创新性解读;三是关系创新,在气性论的研究范式下,揭示气性与教化的联系机制,即气化感应。同时该专著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总的来看,该书瑕不掩瑜,提供了对先秦两汉儒家人性论新的思考方向,对推进先秦两汉儒家人性论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12期 v.40;No.263 41-4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文学·语言学

  • 爱丽丝·门罗的不确定性生命诗学

    宋涛;刘须明;

    爱丽丝·门罗认为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决定了她的诗学是独特的不确定性生命诗学。她以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时间跳跃的技巧,表现出一个个不连续的生命经验,刻画了生命中的随机性、偶然性和易变性。她描绘了这些不确定性为主人公带来的困惑和痛苦,同时将人的生命进程与宇宙自然的变化联系起来,抚慰人心,纾解痛苦,既描述了生命真相,又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2024年12期 v.40;No.263 48-5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明中后期山人群体社会形象的演变及其成因

    曾赖碧;

    明中后期,山人名号在“后七子”的影响下风行一时。山人群体刳心毕力钻研诗文书画,以诗文能手的“文学家”形象得权贵礼重,并推动了“诗在布衣”的转变。隆、万年间,由于山人名号的泛滥和文化消费的兴起,出现了“山人如蚊”的情况。不少山人公开兜售诗文书画,有欺世获利之举。山人为追名逐利,丑态百出,由此被视为商贾一流。随着弃巾之风的盛行,山人群体在野的特征愈加突出。弃巾之后,山人们失却了生员身份和社会责任的制约,一味地谋求钱财、享受奢靡,甚者还游戏政治或沦为政治工具,成为了扰乱社会风气和秩序的“政蠹”。山人群体的社会形象由正面变为持久性的负面,山人名号也逐渐为世人厌弃。

    2024年12期 v.40;No.263 56-6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文本之外的调适:副文本与严歌苓《扶桑》英译本的形象建构

    邵平宇;

    华裔作家严歌苓的力作《扶桑》在英译过程中所产生的形象失真已为学界所留意,但既往研究较少着墨副文本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内副文本中,西方出版商竭力渲染《扶桑》英译本的情爱叙事,并有意突显该书所包孕的中国元素与严歌苓的移民身份,从而将其建构成集东方异国情调与离散文学特质为一体的言情小说;在外副文本中,西方书评家一方面以审美的眼光观照到《扶桑》英译本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则对该书的苦难叙事予以质疑,远未体认到其背后所寓指的东方母性,进而将该书阐释为具有一定艺术魅力但隐晦艰涩的“寓言”。副文本参与译本意义的生成,为域外读者提供阅读导引,能在译入语中有效调适源语作品的形象,不啻为影响文学译介效果的重要方略。

    2024年12期 v.40;No.263 66-75+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已经”语用功能的历时发展考察

    沈江涛;

    语言形式共时平面比较空灵的语用功能往往需要参照其历时发展进行讨论。现代汉语中副词“已经”的语用功能众说纷纭,其共时功能的考察亟待历时研究的支撑。从历时发展来看,“已经”的语用功能大都与其“过去时、完成体”的语义基础相关。“已经”能在言者视角中表现出真实性和肯定性的特征,在句中能够起到表预设前提的“确认”功能、表现实断言的“确定”功能,还在第一人称视角和经历完成体语境下,具备表亲历证据的功能;在听者视角中“已经”表现出非真实性和否定性,可以作用于非现实断言起到间接预设撤销的作用,也能作用于否定断言起到直接预设撤销的功能。

    2024年12期 v.40;No.263 76-8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新时代教育发展理论与动态

  • 新时代我国医学教育模式重构的思考

    康炜骠;田奕洋;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医学教育迎来了全新机遇与挑战。新时代的特定内涵在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科技革命的驱动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化。这些都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成为重要课题。本文聚焦于新时代医学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上的前后差异,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传统模式与新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探讨医学教育模式重构的必要性,并提出以多学科融合、智能技术赋能及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的创新策略,推动医学教育迈向新高度。

    2024年12期 v.40;No.263 83-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育策略——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为例

    侯玲玲;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承担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实践教学是关键,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为对象,研究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育问题,剖析现状发现存在理念偏差、能力短板、环境制约等问题,探究出影响因素涉及教师个人、学校管理与外部合作。提出完善引进培训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健全管理激励机制等培育策略,并阐述组织、经费、制度保障措施,旨在提升教师能力,为同类高校培养人才提供参考。

    2024年12期 v.40;No.263 89-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汕头大学出版社荣誉出版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项目学员系列著作

    <正>汕头大学出版社继2023年出版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项目学员系列著作第一批20本图书之后,于2024年12月顺利完成了该项目第二批著作的出版。本批图书共计39本,涵盖了“小学文科名教师”“幼儿园名园长”“幼儿园名教师”3个主题系列,著作者均为幼儿园和小学的一线骨干教师或教育管理者。在内容结构上,本系列著作实现了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全覆盖。理论研究著作侧重于总结和展示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育理论的新成果和新动态,其中有不少是填补教科研空白的成果,集中体现了广东省基础教育界的研究水平;实践层面的研究则展示了各位著作者在各自领域各具特色的教学案例、技巧和方法,针对小幼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提供了实用性极强的解决方案,体现了著作者在专业领域的锻炼和成长。

    2024年12期 v.40;No.26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度本刊分类总目次

    <正>~~

    2024年12期 v.40;No.263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汕头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正>《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汕头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欢迎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前沿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方便作者和读者,现将投稿注意事项告知如下:1.来稿以10 000-25 000字左右为宜。要求有创新性、学术性、批判性和问题意识,应穷尽文献、论证充分、言简意赅,忌题材陈旧和闭门造车。所论重大理论问题、重要学术问题者可适当扩充篇幅。稿件正文之前请附论文中文摘要(300-400字左右,摘要应以第三人称语气叙述,不得出现“本文”、“我”、“我们”等主观性词汇)、英文摘要(允许与中文摘要有所不同,不必对应翻译,约200个英文单词)、关键词(3-8个)、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学历学位、职称)。若投稿是作者承担的科研基金项目成果,请务必注明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

    2024年12期 v.40;No.263 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