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牧;
自1862年"千岁丸"号幕末遣清团首度访沪以来,近代以来的日本人对于上海的认识,一方面强调其不洁、犯罪、诱拐等魔都形象;另一方面又对其摩登时尚充满期待和眷恋。这看似充满矛盾,但却统一于他们观察中国的"东洋主义"态度,即像萨义德所谓"东方主义"一样,从既有的文本阅读和相应的意识形态诉求出发,关注的不是上海的现实而是日本对上海及其当代命运的表述,并逐渐将这一态度与日本军国主义结合起来。徐青的《近代日本人对上海的认识(1862—1945)》就在时间维度上,以在日本发行的报刊杂志、纪实报道、旅行指南、小学生作文、电影歌曲及影星轶闻等国内难得一见的资料,纵横交错地梳爬了"近代日本人上海认识"的多重吊诡。结合其他相关著述,在对此作出评述的基础上,描述了矛盾的上海形象塑造背后的悖论。
2013年03期 v.29;No.143 39-4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徐青;
以日本"大众"诞生时期创刊的"新杂志"《犯罪科学》特别号《上海研究号》为中心,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文字媒体中有关"上海"的言论的研究显示:"大众"媒体的发达使原本只存在于少数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头脑中的"上海形象"终于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呈现在日本大众的面前。在1931年的节点上,从杂志《犯罪科学》中可以听到来自日本社会各阶层的"声音";但无法否认的是,此时的日本人对上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危险、犯罪、女性、受欧美列强统治"的"他者"认识之上。可以说,上世纪30年代是产生上海负面言论,使其得以扎根并使其大众化的重要时期。
2013年03期 v.29;No.143 46-5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艳丰;丁纯;
结合20世纪90年代有关"个人化写作"的话语播撒来分析其所表征的诗学意义,从史的角度追溯"个人化写作"的历史源脉,并结合90年代消费主义文化转型反思"个人化写作"诗学生成的逻辑必然性。"个人化写作"祛除了主流诗学话语的权力桎梏,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学叙事景观,却未能在破除话语禁忌的文化地带重构文学在当下的审美价值形态。如何填补"个人化写作"价值"悬空"的虚妄黑洞,成为新世纪文学必须面对的诗学命题。
2013年03期 v.29;No.143 51-5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罗钱军;
有别于显性纠错和重铸,形式协商属于提示性反馈,Schmidt的"注意假设"、VanPatten的"信息加工模型"和Kihlstrom的多级记忆储存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输出型教学是形式协商得以有效开展的教学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学习者拥有足够的认知资源注意到自身中介语的差距或漏洞,而"形式协商"作为一种教学干预手段,并不会阻断学习者本身的语言学习加工过程。它在保持课堂互动的前提下,兼顾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加快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因而具有极大的策略优势。
2013年03期 v.29;No.143 57-6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